【人物小傳】劉生瑜,1975年9月生于吉林德惠,1991年12月入伍,1992年12月入黨。歷任排長、副連長、連政治指導員,軍、旅、團級政治機關干事,邊防團政治處主任,省軍區機關副處長、處長,預備役團、武裝部、干休所政治委員,2021年4月任遼寧省軍區沈陽第九離職干部休養所上校政治委員。先后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今年“七﹒一”前夕,被遼寧省軍區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他出生在吉林省德惠市同太鄉,30年前,高考落榜入伍來到匯聚秋收起義和百色起義傳統血脈的紅軍部隊,“紅軍血脈黨的槍”是這支紅色勁旅的“旅魂”。打入營那天起,他就成為沐浴著黨和人民群眾陽光雨露的寵兒。永遠忘不了街道大媽年三十兒包的酸菜餡餃子的味道、絲綢廠退休老媽媽手納的厚鞋墊墊在腳下的舒適、駐地各單位贈送日用品、兩用人才培訓班上老師認真的講授、各院校師生的真情文藝演出……火熱的新兵營生活不僅鍛造軍事素質,更鑄就了永遠聽黨指揮的思想,強化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由于思想積極、訓練刻苦、工作出色,在同年入伍的新兵中,第一個成為思想骨干、第一個當上副班長、第一個入黨。
1993年春節,畢業于吉林省藝術學校美術專業的父親得知入黨的消息,興奮之余,作了一幅畫,畫的是一士兵深入群眾訪貧問苦的情景,并題詩勉勵:苦修德才莫辭辛,居職高低總為民。順天行事通萬里,忘掉勤儉闊路貧。父親1994年離世,詩和畫成為絕筆,也成為父親留給他“三省乎已”的銘心之作。
“為民”不是空話,而是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件件實事,可感可知的點滴溫暖。在“視人民為父母,把駐地當故鄉”誓言引領下,虎山長城修復工程義務勞動中,肩扛背背,汗流浹背??姑涝o念館擴建工程,捐了款并平整了地基?;▓@河清淤,愛民山綠化,起早貪晚奮戰。為發展國家通信事業,連續四年在秋冬之交參加光纜縛設工程。為幫助當時還是國家級貧困縣的寬甸發展農林經濟,參加萬畝桃園、萬畝板栗園、萬畝榛子園建設工程。大火吞噬群眾財產的時候、洪水威脅群眾的時候、疫情肆虐的時候……一次次搶險救災現場都留下共同戰斗的身影。拉練途中、演習地域、巡邏路上……更是留下軍民同心共建的串串故事。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經濟體制改革深化,部分群眾下崗致貧。黨中央、中央軍委發出號召:軍隊黨員領導干部要主動扶貧幫困,主動結窮親。他主動與特困家庭結成幫扶對子,經常性走訪慰問、幫困解難,幫助這些同志度過難關。2006年,組織安排他到邊防部隊任職。邊防地區經濟欠發達,他組織部隊積極參與富民興邊行動,資助貧困學生,幫扶孤寡老人,倡辦扶貧超市,積極參加植樹、修路、護堤等公益事業,樹立了邊防軍人良好形象。在省軍區機關任職時,他協調駐軍與駐遼各校西藏班開展共建共育活動,還赴西藏走訪了部分學生家庭,遼陽一中西藏班先后兩次被國務院和國家民委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多次被省、市表彰為“精神文明建設標兵單位”。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發出精準扶貧總動員,我所在單位先后與兩個貧困村結成對子,他與村民一道共同研究,尋求突破點,按期完成了攻堅任務。
為群眾做實事的人最可愛,為官兵做實事的人最可敬,宣揚好他們的事跡也是黨員干部的責任。原丹東供電設備廠廠長杜云吉身殘志堅,籌集投入大量資金救活瀕臨破產的部隊家屬工廠,為某部幾十名下崗軍嫂購買失業保險,是雙擁工作中動真情、辦實事,部隊官兵都稱贊的典型,我積極向上級機關匯報線索,采寫了《搭船揚帆》、《擁軍廠長》等稿件,在解放軍報等中央媒體宣傳,2007年,杜云吉成長為全國擁軍模范,到北京參加了全國表彰大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
作為黨員領導干部,把黨的政策不偏不倚落實好就是為群眾做最大的實事。在邊防團任職期間,正趕上批量大學生入伍,如何培養使用好大學生士兵上下關注,當時的總部機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他和機關同志一道,逐條研究細化落實,盯住新兵教育、下連分配、選拔培訓、實踐鍛煉等每個細節,既不降低標準,也不額外加碼,在軍區選拔大學生提干工作中,團一次就提拔了7名,得到上級領導機關的肯定和廣大官兵贊譽。2012年,組織讓他負責協調督辦黑龍江某部一戰士家屬被駐遼某公司車輛肇事致嚴重傷殘拒不執行法院判決案,涉軍異地執行難,他先后11次到法院執行局等單位,3次協調軍地6家單位領導集中研究會商督辦,強制性約見涉事企業負責人,曉以利害,使問題得到解決,維護了軍屬權益。涉事的戰士及家屬多次打電話表達謝意、軍區法院的同志也多次給省軍區首長打電話表揚。
他從軍30年,變換16個崗位,團級正職就平調了5個崗位,從機關到基層,從城市到邊防,越調工作和生活條件越差,離家也越來越遠,很多人都說他犯傻,可他認為:組織給了他工作崗位,給他施展才華的空間,不能挑大小好賴。為解決兩地分居和照顧生病的家屬,組織將他從邊防調回沈陽的干休所任職,他心存感恩。
老干部是黨的寶貴財富,為老干部服務很光榮。要把工作做好,必須把他們的難心事、鬧心事當成重點關注的事、黨委必辦的事、當成自己家的事。他在工作人員中開展“三個一”活動:上樓下樓扶一把、相互見面問一聲、有事沒事聊一聊。開展巡診上門、物品上門、生日上門、幫扶上門,為老同志建立健康檔案,配備急救箱,制作溫馨提示卡。成立由水電暖工人、醫護人員組成的“愛心服務隊”,及時滿足老同志現實需求,熱心守護老同志生活安全。米玉華老首長居住的是40年房齡的老房子,前幾年冬季取暖一直不太好,十七、八度,雖也達標,但年齡大了,總感覺冷。了解情況后,我多次到供暖企業協調,使室內溫度達到二十度以上。他還聯合駐地黨委政府開展“軍民融合,鄰里和睦”主題活動,工休人員與駐地居民一道重鋪彩磚道、補植綠化樹、安裝休閑椅,創作文化墻,建成“景觀路”,吸引多家媒體宣傳報道,老干部和駐地群眾都夸事情辦得實辦得好。
提高老首長幸福指數必須關注和滿足好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他根據老同志的興趣愛好成立了書畫、歌唱、釣魚、棋牌等興趣小組,定期組織活動。針對部分老同志不會使用手機、電腦等智能電子產品的實際,他帶領工作人員走家串戶,手把手教他們如何使用微信、如何網上繳費、如何使用智能電子產品。還成立4個紅色資源挖掘小組,利用日常巡診、走訪慰問等時機,邀請老干部以口述形式,講述親身經歷的革命故事,回憶精彩難忘的革命生涯,并以文字、錄音、視頻的方式為每名老干部建立了“紅色檔案”。梁玉琳老首長一直有個心愿,想找到在抗美援朝期間犧牲的初戀女友馮世德的家人,并把她的名字鐫刻在烈士墻上,他就主動聯系多家軍地部門,積極協調社會各界幫助尋找。祁文章老首長是一等功臣,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作為軍醫跟隨十八軍和平解放西藏,并在西藏度過了3年難忘歲月。今年年初,祁老在新聞媒體上看到新疆軍區某邊防團團長祁發寶衛國戍邊的英雄事跡后,為表達對邊防官兵的敬意,祁老很想給邊防官兵郵寄一些藥材,但苦于無法聯系。他了解此事后,積極聯系有關單位,主動做好協調工作,讓老人很受感動。
“生我是娘,育我是黨。自己從一名農村孩子成長為團職干部,必須牢記黨的培養之恩,牢記人民的重托,以自己踏實干事、干凈做人的實際行動寫下對黨的信賴、對組織的忠誠?!边@是劉生瑜常說的一句話
【責任編輯:樹林】